全球新聞‎ > ‎

近代史學者楊天石:"孫中山是社會主義者"

張貼者:2011年12月21日 凌晨1:30青蓮堂資源   [ 已更新 2011年12月22日 凌晨2:15 ]
Socialism翻譯為“社會主義”,而孫中山在1905年中國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的發刊詞上,將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用英語表述時,卻使用了這個詞。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楊天石認為,這恰恰體現了孫中山是一位社會主義者。

楊天石是中國內地知名的民國史、國民黨史和蔣介石的研究專家。他日前在接受中通社記者專訪時,暢談自己對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的理解。

“過去的看法認為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我覺得這個說法不符合事實。”他指,清末時中國的資產階級力量很小,發展不足,“早些年有人統計,到辛亥革命前夜,民族企業才500家,後來擴展到1000家,大概能夠稱得上資本家階層的充其量50000多人,所以它的發展還處在幼年階段。”

楊天石認為,更重要的是,這個資產階級基本上是要求改良和君主立憲。“從戊戌到辛亥這段時間,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為資本主義發展鳴鑼開道的是維新派以及後來的立憲派,而孫中山這一派恰恰沒有提出發展資本主義的要求,他們提出來的是中國不能走歐美的老路,尤其是不能走歐美貧富兩極分化的老路。”

他說,孫中山在1903年一封信中說,自己正在考慮的是社會主義,他每時每刻都在想著社會主義的問題,想著社會的平均問題。社會的平均問題不是和農民起義的平均財富一回事,而是社會不要有貧富的懸殊,不要有兩極分化。

經過史料研究,楊天石發現,1905年孫中山在比利時的第二國際(社會主義國際)總部,曾向其領導人表示:“一,我孫中山要求參加第二國際;二,我孫中山的黨要求參加第二國際。”孫中山表達,中國要脫離中世紀的生產方式,採用西方的生產方式,但是要避免西方的弊病,就是既要採用歐洲的生產方式,又要避免歐洲的缺點。“他特別講到一句:要讓工人階級避免受剝削的痛苦。這一點很重要。”

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又給第二國際寫過一封信,表示民國已經建立,希望第二國際能更多地派專家到中國來,幫助把中國建成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楊天石說,孫中山寫這封信的時候大概是1914年,俄國十月革命還未發生。

到了後來1920年代,孫中山與國民黨內同仁發生爭論,再次強調:“我的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如果你們認為不是共產主義的話,那是你們自己的民生主義,不是我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我孫中山的民生主義跟共產主義是一樣的。”楊天石說,孫中山曾經為此與黨內同仁差點鬧翻,甚至提出“如果不承認他的民生主義,他就要拋棄國民黨而去參加共產黨,這是孫中山在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上的表態。孫中山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對共產黨表示很熱烈的嚮往。”

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孫中山的宣言闡明就是要建立一個國家,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楊天石說:“這麼一個人,他要求參加第二國際,甚至表示拋棄國民黨,參加共產黨,表示要建立一個沒有貧富懸殊、工人階級不受剝削、非少數人所得而私的國家,你一定要說成資產階級,我覺得于情于理都說不通。”

此外,楊天石還提到,孫中山講節制資本,批判資本主義,但不全盤反對資本主義。“孫中山以‘取納善果’、‘避納惡果’來對待資本主義,可以把善果拿過來,惡果比如像貧富懸殊、拜金主義這些不能要。”

他指,孫中山1918年“實業計劃”裏提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兩種推動人類進步的“經濟能力”,我們的任務就是要讓這兩種經濟能力互相為用。“這很了不得,就是說社會主義要學資本主義,資本主義要學社會主義,共同創造世界新文明。”

楊天石說,孫中山去世以後的歷史證明,這個觀點是正確的。現代資本主義為什麽還有活力,還在蓬勃向前發展?因為它學習了社會主義的一些優點,最有代表的是羅斯福新政,“中國現在進行改革開放,也是學習借鑒了資本主義先進的東西!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互相為用這個思想,體現了孫中山對歷史發展的預見性和前瞻性。”(完)

【編輯:劉惠瓊】
2011年10月12日 11:14    稿件來源:香港中國通訊社
香港中通社10月12日電 題:中國近代史學者楊天石:“孫中山是社會主義者”
香港中通社記者 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