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聞‎ > ‎

孫中山思想成兩岸“共同語言”

張貼者:2011年12月21日 凌晨1:38青蓮堂資源   [ 已更新 2011年12月22日 凌晨2:15 ]
在兩岸分別大規模紀念辛亥革命百周年之際,當年的共和革命對今天又有何意義?

原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張海鵬說,“辛亥革命推翻皇帝制度,是歷史的巨大進步。這一革命打開了中國歷史進步的閘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展開,都得益於此,使我們至今仍然受惠。”

一百多年前,革命黨人“拋頭顱、灑熱血”的事跡在兩岸的教科書中雖然“各自表述”,但研究歷史的學者多認為,兩岸近二十年的共識逐漸走近,更有學者認為革命領導人孫中山的思想是兩岸的“共同語言”,能推動海峽兩岸交流合作,和平統一。

“孫中山這課題很值得研究,不單是學術話題,也牽連很多現實問題,例如中華民族凝聚、國家統一、民族精神等,所以在內地受到國家以至社會的重視。”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邱捷指出,在七十年代末期,中山思想的研究在內地開始迎來春天,取得不少成果,同時這課題也被兩岸學者共同關注,“最初由於政治背景關係,大家可能存在隔膜,但經過一段時間交流,特別在近二十多年,兩岸學術界同多於異,大家一談到孫中山就很容易找到共同語言。”

張海鵬指出,辛亥革命的歷史是今天海峽兩岸中國人共同擁有的歷史記憶,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是辛亥革命歷史遺產的繼承人。他認為,正確闡釋辛亥革命歷史,是和平統一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堅持反“台獨”,堅持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的重要思想基礎。

廣東社會科學院孫中山研究所研究員王傑更提倡,在辛亥百年之際,海峽兩岸可以攜手合作,將辛亥革命遺跡和孫中山文物“申遺”,透過文化層面拉近兩岸的距離。

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際,兩岸分別有大規模的紀念活動。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表示,紀念的目的就是在於“喚起”現代人對革命黨人當年付出的了解。他認為,紀念的重點應該是以孫中山領導革命、創建共和為中心,因為“民主自由當年是普世價值、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應該還是普世價值”。

張海鵬解說,從制度變革和社會轉型的角度說,辛亥革命以共和制代替帝制,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他說:“辛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為起點的革命,‘五族共和’思想和中華民族概念為此後中國的民族平等提供了思想基礎;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自稱人民公僕,從而確認人民為本位,這對於中國階級社會以來的官場政治,是一大革命。”

他認為,孫中山在辛亥革命時期提出的振興中華的號召,關於中國現代化的追求,給後人留下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完)

【編輯:劉惠瓊】
香港中通社10月7日電 題:孫中山思想成兩岸“共同語言” 粵學者倡攜手申遺
香港中通社記者 黎金良
2011年10月07日 11:18    稿件來源:香港中國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