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聞‎ > ‎

新加坡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熱度不減

張貼者:2011年12月21日 凌晨1:24青蓮堂資源   [ 已更新 2011年12月22日 凌晨2:15 ]
香港新聞網10月29日電 中新社報導,從街頭到紀念館,從講座到展覽,從演出到研討會,東南亞島國新加坡正興起一股紀念、研究辛亥百年的熱潮。

在長約3公裏、遍佈文化歷史古跡的馬利士他路上,燈桿上一面面藍色旗幟廣告語迎風招展,上面用中英文寫著:“晚晴園自10月9日至10月30日免費開放”。

晚晴園——新加坡國家文物局屬下的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就坐落在馬利士他路的一角。這裡曾是孫中山先生在南洋的革命基地,連日來正舉辦辛亥百年展,展出孫中山以及辛亥革命的歷史圖片和珍貴資料。

10月底的新加坡正是多雨季節,天氣變化無常,儘管如此,每天10時許,晚晴園門前仍是人流聚集,等待開館參觀,直到下午閉館,人流幾無間斷。觀展的人群中,有坐著輪椅的耄耋老人,有背著書包雀躍的學生。

今年75歲的孫晉供11年前從印尼移居新加坡,他看到廣告特意趕來,“今年是辛亥一百週年,我很想了解那段歷史”。

現年72歲的居民張訓勇是本地華人,他之前不止一次到過晚晴園,“我對孫中山很有感情,晚晴園重新裝修後,一定要過來看看,現在展品多了,人氣也多了不少”。

中老年人參展大多源於對孫中山的情結,小學生前來則更多蘊含著教育意義。孫中山南洋紀念館館長潘宣輝透露,此次晚晴園製作了一系列紀念品,其中有專門為學生編寫的連環畫和拼圖,優待學生免費參觀,同時招募學生做義工,“啟發新一代年輕人對那段歷史的興趣”。

辛亥百年展覽的觀展熱度遠遠超過主辦方想像,據悉,從10月9日晚晴園重新開放至今,訪客數量已逼近6萬人次。

除了展覽的火爆,學術界也表現出對辛亥百年的足夠熱情。自10月初開始,陸續有新加坡本地專家學者作客晚晴園主辦的“百年辛亥憶晚晴”系列講座,圍繞百年辛亥與新加坡的聯繫發表見解。從南洋華僑作用到本土革命先驅故事,內容廣泛,講座將一直持續到今年底,時間跨度達三個月。

在系列講座之一《空白的足跡 ——孫中山來新次數及同盟會成立時間探討》講座現場,記者看到,百餘聽眾不時與主講人交流,場面活躍,原定一個半小時的講座延長了30多分鐘才結束。

而據了解, 一場大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辛亥革命:孫中山、革命志士與新世紀展望》將於11月3日至4日在新加坡舉行。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大利亞、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40多位學者屆時參與,將學術界辛亥紀念活動推向高潮。

新加坡的輿論也對辛亥百年保持著高溫度,《聯合早報》28日刊發歷史學者柯木林的文章《新加坡紀念辛亥百年的意義》,從歷史文化與經濟因素分析新加坡與中國的聯繫。《聯合早報》總編輯吳新迪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其實,該報自10月以來一直在不間斷地報道辛亥百年活動,並於10月6日刊出52版專題特輯“百年辛亥,南洋回眸”。

10月9日,北京隆重舉行了辛亥革命100週年紀念大會,數千裏之外的新加坡,則于10月8日舉行慶典,受邀嘉賓逾500人,由晚晴園昔日主人張永福的後輩、現任新加坡副總理張志賢主持儀式。20天過去了,如今的獅城,“辛亥熱”依然不減。(完)

【編輯:吳冠雄】
2011年10月29日 21:13    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