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 ‎

洪學研究院

洪學研究沿革:

天地會即洪門,最初是產生於福建的一個民間秘密結社。後來發展到台灣、兩廣、江西、雲貴、湖南、江浙等省,並由華僑中的洪門成員帶往海外,在東南亞及美洲華僑、華人中廣為流傳,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華僑、華人中,都成為一股強大的社會勢力。天地會在中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曾在我國人民反抗國內封建統治與抗擊外國侵略勢力的鬥爭中,衝鋒陷陣。海外洪門,也曾多次組織東南亞華僑中的洪門成員和其它華僑,反抗西方殖民統治。

以往中外學者在天 地會起源問題上的分歧,大多起因於對初期天地會性質上有不同看法。迄今在天地會起源問題上的說法,至少有十二種之多。半個世紀以來,在史學界主要流行的天地會起源「康熙說」,認為天地會是清初滿漢民族矛盾的產物,是明朝遺老、鄭成功或漢族士大夫等社會上層人士,為了「反清複明」而創立的“民族革命團體”, 或“農民革命組織”。

明朝遺老創立說與鄭成功創立說,都是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提出來的。他們研究天地會起源,並非出於學術研究的興趣,而是出於反清鬥爭的政治需要。
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認為清政府已經是「洋人的朝廷」,完全成了帝國主義的走狗。因此,要拯救中國於危難之中。免於被帝國主義瓜分,就必須推翻清王朝。當時革命黨人一個重要思想武器便是所謂“反滿民族主義”。

為了動員廣大群眾起來推翻清朝專製政權,便大力宣傳「革命排滿」。他 們除了大量宣傳「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清初滿漢鬥爭的事例外,也把洪門起源問題作為宣傳“革命排滿”的重要內容。這樣,既可以鼓動漢族人民的仇滿情 緒,又可動員海內外洪門成員參加反清革命,以利用其現成的組織和人力、物力。

明朝遺老創立天地會說,便是孫中山先生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來的。他後來在《建國 方略•有誌意成》一文中,又作了係統的闡述。他說:洪門者,創設於明朝遺老,起於康熙時代。蓋康熙以前,明朝之忠臣烈士,多欲力圖恢複,誓不臣清,捨生赴義,屢起屢蹶,與虜拚命,然卒不救明朝之亡。迨康熙之世,清朝已盛,而明朝之忠烈亦死亡殆盡。

二三遺老見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義之根苗,流傳後代,故以反清複明為宗旨,結成團體,以待後有起者,可藉為資助也。此殆洪門創立之本意也。他在論述《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時,又以洪門起源作為重 要的歷史根據。

學者專家對洪學論述:

洪門在中國的近代史上三百多年來,掀起不少驚天地泣鬼神的可歌可泣,忠貞謀國的史蹟, 仍而限於傳統門規嚴謹, 依然披上一層神秘組織的色彩。

鑑於然仍有部分學者專長專研洪門學,希藉由他們的研究及論文,使社會大眾對於洪門有更深入的瞭解。

林忠山教授

天地會的理念省思 

天地會在專制獨裁社會,既無合法的集會結社權,況且組織宗旨旨在謀民族復興、搞革命大業、誓滅清朝,更不見容於清帝,因此,其組織發展必能採祕密會社方式來進行。

此祕密會社之所以能成其規模、繁衍不衰,所恃者不僅是民族大義的政治理念,還有中國社會文明的理念。

天地會的社會理念,建構在家庭結構及中國倫理道統的基礎上,強調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以天地君親師及父母兄弟孝悌恭讓圍組織的經緯。


同時,倡行忠義精神,以嚴謹的唄盟儀式,如設立香案、供奉牌位、置米斗、插旗、劍、刀、尺、銅鏡、儀式,來肅化盟誓的尊隆價值。這樣的社會理念,加諸「一人有難,大家相幫」的義行,對中國倫理道統及社會資本的維續,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天地會發展至今,在政治層面,民主已取代專制,人民有合法且公開的集會結社權。

在社會層面,社會福利體制已具規模,但中國式社會資本卻漸次喪失。三、四百年的天地會,面臨大環境的劇變,其組織發展策略自當有所調整及創新,方可接受環境的挑戰,更能枝葉茂盛。

清朝已滅,天地會不再搞革命,現在所面臨的是中國未統一的問題,因此,居於民族大義,台灣天地會在政治理念上,宜朝兩岸如何和平統一及如何消弭統獨對立邁進。

居於中國倫理道統,在社會理念上,宜朝鞏固發揚中國式的社會資本及互助共濟邁進。此外,居於追求富裕淑世的民生經濟,台灣天地會宜加入經濟的理念,朝發展經濟及共利共榮著手,聯集海內外天地會華僑,共同攜手建構出全球化的天地會。

恭聞天地會洪棍何俊元主辦林爽文文化祭,重啟天地會,可謂快哉,特書此文,以為惕勉,共襄盛舉。 

學歷: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經歷:第三屆國代、副教授、高考及格、甲種特考第一名


王吉林教授

中國歷史上祕密社會的模式 

從整個中國歷史來看,夏、商、周三代,似無民間組織,更無秘密社會,以及後代所說的幫會,或黑社會組織。

中國之有黑社會組織,當從兩漢始。秦漢一統,廢封建而行郡縣,君主並非皆賢,百官良窳不齊,百姓為求自保,因有自行組織,形成秘密社會,團結自保,以抗官府,使官府自行約束,切莫逼人過甚,造成官逼民反之悲劇。

組織之要件,必有領袖與群眾。一盤散沙,最適宜被政府統治,被官府管轄。一旦在法治之外,組成秘密團體,必備條件有三:

第一,任一組織,必有領導者,此一領導者,如何獲得群眾信服與追隨,不止是個人特質問題,而且尚需藉助於某種神祕力量,使群眾信服而願追隨,不計一切後果。


第二,領導人物與群眾之間,必有共同信仰,且有主從關係。因而領導人物常有自稱與神的關係,如神的兒子或家屬,或受神指派,或為神的代言人,或神在世間的代表。如此,成為為此一組織的領袖,無異出於神意。若問神意何在,就是對現實的不滿,必須改朝換代,天下方能太平。

第三,當時的社會,必然問題叢生,尤其是民生問題,影響一般人民的生活。因而野心人士,以神話大餅,吸收群眾,壯大組織,起而造反,要求皇帝換人做。向群眾許下一定成功的誓言,農民起義如此產生,造反自然有理。

從中國歷代來看,如東漢的黃巾之亂,東晉晚年的天師道之亂,元朝末年的紅巾之亂,皆在此模式下產生。

天地會,不過是清代延續的中國傳統祕密社會而已,其不能成功,因不夠全面,亦即現實力量有限,一角無法動搖大局。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任史學研究所所長
經歷:民國51年師大史地系畢業,民國61年國家文學博士。曾任中國文化大學訓導長、教務長、史學系主任、史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