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註
- 平山周的生平:可參考(1)東亞同文會編,《續對支回顧錄》,下卷,(東京都:1973,原書房),頁1207-1217。(2),平山周,覆刻《支那革命黨及秘密結社》,東京都:長陵書林,1980年,頁116-123。
- 「贈款事件」指同盟會成立後,革命氣勢高漲,清政府向日本施加壓力要求日本政府將孫中山驅逐出境,為改善日清關係,進一步在侵略中國和朝鮮時取得有利的外交態勢,外務省政務局長山座圓次郎秘密交給內田良平7千日圓,由內田轉交給孫中山6千日圓作為資助他離境費,留下1千日圓作為孫中山舉辦告別宴;另外,東京証券商鈴木久五郎也捐贈1萬日圓給孫中山
- 大隈重信(1838-1922)是佐賀出身的政治家,1882年組織立憲改進黨,與自由黨成為自由民權運動時的有力政黨,1888年為黑田清隆內閣的外相,1896年9月再度擔任松方正義內閣的外相。犬養毅(1855-1932)原本是大隈重信在統計局任總裁時的幕僚,其後因協助大隈籌組立憲改進黨,活躍於日本政壇,成為大隈的得力助手。
- 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頁81。
- 黃自進〈利用與被利用:孫中山的反清革命運動與日本政府之關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39,頁113。
- 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上冊,(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84年),頁172-173。
- 《台灣新報》是日據後第一張台灣報紙,1896年6月17日由山下秀實所創,報知新聞的記者田川太吉郎擔任社長兼主筆,最初一星期只發行1至2次,至7月8日始經費由台灣總督補助,10月1日改為每日出版,11月7日以中文刊載倫敦蒙難事件。
- 宮崎滔天未赴調查前,經由曾根俊虎的介紹,特地到橫濱拜訪陳少白,從陳少白處得到孫中山寫的《倫敦被難記》,宮崎滔天更將《倫敦被難記》全文翻譯,以「清國革命領袖孫逸仙幽囚錄」為名,連載於1898年5月10日至7月16日的《九州日報》上,首次有系統的介紹孫中山的革命事業。
- 劉碧蓉〈東亞同文會及其教育事業〉,《中山思想學術論文集》,(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1995年),頁97。
- 李國祈,《張之洞的外交政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頁100。除有曾任日本使館副參謀大佐神尾光臣拜訪張之洞外,參謀部員宇督宮太郎藉贈送日本地圖及政治書
為名,也與張之洞有所聯絡。
- 黃自進〈利用與被利用:孫中山的反清革命運動與日本政府之關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3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2003年),頁114。
- 黃自進〈利用與被利用:孫中山的反清革命運動與日本政府之關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39,頁116-117。
- 劉碧蓉〈東亞同文會及其教育事業〉,《中山思想學術論文集》,頁99、118。
- 初瀨龍平,《傳統的右翼-內田良平の研究》(日本:九州大學出版社,1980),頁58-59
- 狹間直樹,〈劉学詢と孫文の関係について一解釈〉《孫文研究》38,(神戶:孫文研究會報,2005),頁15
- 上村希美雄,《宮崎兄弟傳》篇上,(日本:葦書房,1987年),頁359-360
- 近衛篤麿日記刊行會編《近衛篤麿日記》,卷三,(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會,1954),頁238。
- 近衛篤麿日記刊行會編《近衛篤麿日記》,卷三,頁273。
- 劉碧蓉〈東亞同文會及其教育事業〉,《中山思想學術論文集》,頁100。
- 羅家倫,《國父年譜》,頁134-146。
- 〈孫文學說第八章有志竟成〉,《國父全集》第一冊,頁412.
- 李雲漢,《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頁100。
- 張瑞成編,《國父孫先生與台灣》,(台北:黨史委員會,1989),頁 135。
- 1900年10月2日「台灣日日新報」之記載:9月28日入港台南丸船客有:一等艙名單:清藤幸七郎、吳仲(孫中山)、橫山孫一郎、中尾君助、堀川鶴次郎。二等艙名單:協本淺二郎、版本文一郎、藤原寅吉、山本成俊、小島×、×川安記、×川×××、小川堵二郎、瀨戶口××、吉×常住、平野禮三、德永和充、田中豐助、三井榮次郎、修田萬二郎、大×晃長、山本尚×、博蕃×、柏××、島兒要××、渡邊××、橫山隆彥、渡邊近江、譚原××、木子×照、川村佐吉、坪谷嘉三、井出甚六、川崎××、黑野多四郎、黑野八重、山本飢藏、近藤豐二俊、山杉文悟、中村眾吉。以及121位三等艙。
- 車田讓治,《中国の父孫文に生涯した一日本人》,(東京:六興出版,1975),頁131
- 10月4日在《後藤新平》的《當用日記》中,發現「孫逸仙下午來訪」,引自彭澤周,《近代中國之革命與日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頁28-29。平山周早在9月26日先行來台灣。
- 佐藤慎一郎《近代中國革命史に見る酷烈とさわやさの中国學-中国人と日本人の人間原像-》(東京:大湊書房)頁131-133。
- 張瑞成編,《國父孫先生與台灣》,頁136、138。
- 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孫文學說第八章有志竟成〉,《國父全集》第一冊,頁412。
- 張瑞成編,《國父孫先生與台灣》,頁137、139、144。
-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史述》第一編,(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94年)頁114-115。
- 張瑞成編,《國父孫先生與台灣》,頁141。
- 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國父全集》第四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年),頁20-21。
- 孫中中在其自傳中所云:「日本政府忽而更換,新內閣總理伊藤氏,對中國方針與前內閣大異,乃禁制台灣總督,不許與中國革命黨接洽,又禁武器出口及禁日本軍官投效革命」。
- 李吉奎,《孫中山與日本》,(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148。
- 黑龍會《東亞先覺志士紀傳》上,(東京:原書房,1981年),頁678-679。
- 黑龍會《東亞先覺志士紀傳》上,頁678。
- 大稻埕有1897年8月陳少白建立的興中會台灣分會,也是會員吳文秀、楊心如、趙滿朝、容祺年等人脈之所在地。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雅祺,(2005)《清末民初時期的會黨與革命運動》,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相湘(1984),《孫逸仙先生傳》上冊,臺北:遠東圖書公司。
李吉奎(1996),《孫中山與日本》,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李國祈(1990),《張之洞的外交政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李雲漢(1991),《中國近代史》,臺北:三民書局。
李雲漢(1994),《中國國民黨史述》第一編,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
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1989),《國父全集》第一冊,臺北:近代中國。
羅家倫主編(1985),《國父年譜》,上冊,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
張瑞成編(1989),《國父孫先生與台灣》,臺北:黨史委員會。
莊政(1984),《國父革命與洪門會黨》,臺北:正中書局
黃自進(2003),〈利用與被利用:孫中山的反清革命運動與日本政府之關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集刊》期39。
劉碧蓉(1995),〈東亞同文會及其教育事業〉,《中山思想學術論文集》,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
二、日文部份
上村希美雄(1987),《宮崎兄弟傳》篇上,日本:葦書房。
山根幸夫(1994),〈袁世凱と坂西利八郎〉《近代中国のなかの日本人》,東京:研文出版社。
平山周(1980),覆刻《支那革命黨及秘密結社》,東京都:長陵書林。
佐藤慎一郎,《近代中國革命史に見る酷烈とさわやさの中国學-中国人と日本人の人間原像-》(東京:大湊書房)
車田讓治(1975),《中国の父孫文に生涯した一日本人》,東京:六興出版。
東亞同文會編(1973),《續對支回顧錄》,下卷,東京都:原書房。
初瀨龍平(1980),《傳統的右翼-內田良平の研究》,日本:九州大學出版社。
近衛篤麿日記刊行會編《近衛篤麿日記》(1954),卷三,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
狹間直樹(2005),〈劉学詢と孫文の関係について一解釈〉《孫文研究》期38,
神戶:孫文研究會報。
黑龍會(1981),《東亞先覺志士紀傳》上,東京:原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