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門/天地會源自中國南方,歷經二、三百年,歷史悠久,迄今仍對華人社會具有相當影響力。洪門/天地會研究如何提升為「洪門學」,頗值得吾人深思與努力建構。本文試圖從「孫中山研究」、「客家研究」聯想到推動「洪門學研究」。本文之研究目的有二:一是探討天地會與客家之關聯;二是解析天地會、客家與孫中山革命三者之關聯。至於本文之研究問題有三:一是天地會與客家究竟有何關聯?二是天地會在孫中山革命運動中之角色與重要性為何?三是天地會、客家與孫中山革命三者之關聯為何?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是論証了天地會與客家在孫中山推動中國革命運動中,無論是在興中會時期,或同盟會時期,天地會、客家與孫中山革命三者皆有相當密切的關聯。
關鍵詞:天地會、洪門、客家、孫中山、中國革命
壹、前言:從「孫中山研究」、「客家研究」聯想到「洪門學研究」
長期以來,國內外興起「孫中山熱」風潮,進而有「孫中山研究」、「孫中山紀念館」等,甚至倡導「孫學」;20 世紀,國內外也興起「客家熱」風潮,漸漸有「客家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學院」、「客家電視臺」、「客家文化園區」、「客家基本法」等,進而提倡建構「客家學」;同樣道理,對於洪門/天地會的發展而言,多年來的洪門/天地會研究,基於洪門的悠久歷史、政治社會影響力大,以及永續發展,如何將「洪門/天地會研究」,提升為「洪門學」,實為
21 世紀初的今日吾人所可深思與努力建構的理想目標。 本文之研究目的有二:一是探討天地會與客家之關聯;二是解析天地會、客家與孫中山革命三者之關聯。至於本文之研究問題有三:一是天地會與客家究竟有何關聯?二是天地會在孫中山革命運動中之角色與重要性為何?三是天地會、客家與孫中山革命三者之關聯為何? 本文擬首先討論天地會與客家之關聯;其次,分別簡要說明天地會與客家在孫中山興中會時期革命之關聯,以及天地會與客家在孫中山同盟會時期革命之關聯;再者,試從人文社會科學論洪門/天地會研究最後,則是簡評天地會、客家與孫中山革命三者之關聯。
天地會係早期發源於中國南方基層社會中的一種「秘密會黨」 ,歷史悠久,其組織具有隱密性且頗富神祕色彩,人數眾多,頗具影響力,對政治社會亦有深遠影響,對中國政治革命曾產生重大影響,現今在海內外的華人社會中仍具有相當影響力。 中國客家係中國漢族當中的一支,客家早期係以贛、閩、粵三省交界區域為大本營,號稱是客家大本營,一方面從贛閩粵客家山區朝向海邊,向海外擴散,另一方面也從贛閩粵客家山區往四川、廣西、貴州等地遷徙,因而現今在福建、廣東、臺灣、廣西、海南、東南亞國家,有許多客家人。在過去中國曾有過的太平天國革命、中國辛亥革命運動中,天地會、客家人,皆對近代中國的革命運動,多所參與且作出貢獻。 南洋客家政治菁英曾扮演重要政治角色,早期在新加坡或檳榔嶼,客家華僑一直是少數族群,但是當時的大清帝國卻用客家人擔任新加坡總領事(如黃遵憲、張弼士),另在檳榔嶼又以當地的客家華僑來擔任最早期的五任副領事之角色,頗具政治考量。大清帝國最早期在檳榔嶼設副領事,前五位皆由當地客家華僑(原籍為廣東嘉應州)擔任,決議發動「三二九廣州之役」時,當時的新加坡總領事黃遵憲和檳榔嶼副領事,皆為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的客家人。南洋客家政治菁英在新加坡或在檳榔嶼參加召開「庇能會議」,並熱心參與「三二九廣州之役」,無論是在革命軍事費用之籌集,或是在革命起義之軍事行動上,皆扮演極重要之角色。例如:謝逸橋、謝良牧昆仲不但與孫中山有密切關係,且在「三二九廣州之役」中扮演重要而關鍵性的角色。梁密庵與梁鳴九積極在南洋籌募革命經費,從南洋回中國執行暗殺的客家革命志士溫生才、陳敬岳等人,以及羅福星在參加三二九廣州之役受傷後,又到臺灣發動抗日運動而被判刑犧牲生命,他們都是南洋客家政治菁英。 簡言之,關於南洋客家政治菁英,與孫中山革命較有關的南洋客家政治菁英,在新加坡、檳榔嶼等地客家人雖然在華人社會中屬於少數族群,因而其客家政治菁英也就較少,但是新加坡、檳榔嶼地區華人社會中的幫權政治運作,這些少數的客家政治菁英,例如:黃遵憲、張弼士、張榕軒、張耀軒、謝逸橋、謝良牧、姚德勝、梁密庵、梁鳴九、徐統雄、姚雨平、溫生才、陳敬岳、羅福星、胡子春等人,卻能發揮相當大的影響力。
孫中山的一生,從事中國革命,共四十年,其所曾籌創之革命組織,先後有興中會、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及中國國民黨。在這五個革命組織中,興中會、同盟會、中華革命黨及中國國民黨等四個革命組織,孫中山認為皆是屬於會黨性質的革命黨,實施「革命政治」,非一般民主國家,屬於政黨性質的普通政黨或民主政黨;只有民國初年所組織的國民黨,是仿效歐美民主國家實施「政黨政治」的政黨概念而組成的政黨,它基本上是一種普通政黨或民主政黨,他認為在性質上是屬於政黨性質,而非屬於會黨性質的革命黨;故曰:孫中山所創的興中會、同盟會、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是會黨性質,實施「革命政治」;民國初年的國民黨,是政黨性質,實施「政黨政治」(邱榮舉、謝欣如,2009:28)。 孫中山在興中會時期推動中國革命,主要是在夏威夷、美國本土主要城市(如舊金山、芝加哥、紐約等地)、香港、澳門、廣東、南洋等地。 清朝末年,中國移民在美洲(如: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亞洲(如:香港、澳門、南洋、日本、臺灣等)已有相當數量,當時的孫中山瞭解到海外的華人,基於海外的生存、生活及發展需求,大多加入當地海外華人的幫會組織,例如:當時南洋的新加坡、馬來亞的華人社會,有五大華人幫群:廣府幫、福建幫、潮州幫、客家幫及海南幫等。他們透過華人幫之系統,解決生存問題、生活問題(如生、老、病、死)、工作問題及其他,因而類似於天地會組織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海外華人社會中是相當普遍而活躍的,而大多數的華人亦多參與其中,與天地會系統中的相關秘密會黨組織(例如:美國的「致公堂」、南洋的「中和堂」)有著一定的關聯。 客家的大本營固然在江西(贛)、福建(閩)、廣東(粵)三省交界地區,但是中國各地客家地區的客家人,在 19 世紀因政治、經濟、戰亂等因素,也如同廣府人、潮州人、福建人(如漳州人、泉州人、福州人)、海南人等一樣,主要經由海路出洋到南洋求發展或避難,中國客家庄的男丁,大多嚮往或被迫不得不出外發展,他們或從軍搞革命,或從商搞經濟,或崇文重教,耕讀傳家,求取功名;其中出洋移墾至南洋、美洲者眾,因而中國客家在海外華人社會中,客家幫的客家人亦占有一定比例,雖然在人數上比不上廣府幫的廣府人、福建幫的福建人,但與潮州幫的潮州人、海南幫的海南人,皆具有一定的比例,且常成為關鍵性的少數。少數不一定是弱勢,在海外華人幫派政治中,少數關鍵也可能扮演重要角色,如南洋的馬來亞庇能(今馬來西亞檳城)中的客家幫,曾在半個世紀的檳城華人社會中,有扮演過舉足輕重的政治角色,如:張弼士等廣東埔梅集團客家幫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角色。 孫中山從事中國革命,先在夏威夷檀香山成立興中會,後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又在美國各埠發展革命組織,再到南洋(如新加坡)發展興中會組織,他所到之處,多透過當地華人天地會系統的協助,其中也有客家華僑,例如: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得到客家華僑鍾木賢(中國廣東省五華縣客家人)的大力支持與協助,於
1894 年在檀香山共同創建興中會,進而在 1904 年由鍾木賢介紹孫中山加入當時的洪門客家團體--國安會(戴興明,1988:38)。 孫中山推動中國革命運動,曾有過 11 次革命起義,前 10 次所發動過的革命起義皆失敗,到了第 11 次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始成功。俗云:「失敗為成功之母」,孫中山推動中國革命是歷經10次失敗,直至第
11 次才成功的。再者,俗云:「萬事起頭難」,孫中山在興中會時期曾發起過兩次起義,一為廣州起義(1895),另一為惠州起義(1900)。其中,惠州起義就是鄭士良(廣東惠陽客家人)率領廣東省新安縣的綠林和廣東省嘉應州(今梅州市)三合會在惠州田山寨起義的,而惠州起義之地點,即是廣東著名的客家庄,且有不少客家人參加該次起義(顧朋,2008)。
孫中山推動中國革命一直很艱辛,且極不順利。 1905 年雖然有興中會組織,但是革命工作始終不容易推展; 1905 年乃結合各方反清勢力,如:黃興、宋教仁等,共同組成中國同盟會,並將本部設於日本東京;孫中山不但集結海外華人社會基層(包括天地會成員)的力量,代表基層社會人士,而且匯集中國留學海外(如日本、美國、歐洲)的留學生力量,代表知識份子,進而培養與聯絡軍事力量,共同推動中國革命。關於同盟會組織,核心人士與指揮中心原本在日本東京,後因革命情勢需要及其他因素,乃轉移至越南,進而再轉移至新加坡,最後更轉移至馬來亞庇能(今馬來西亞檳城)。這種同盟會核心人士與革命指揮中心的轉移,由日本東京漸往南洋變動,實乃革命情勢多變及其他因素而不得不調整,在同盟會推動中國革命運動的8次革命起義行動中,天地會成員加入了同盟會,促使孫中山在革命指揮中心逐漸南移的過程中,由於天地會成員的多方配合與鼎力支持,乃能逐步克服困難,終於在第11次起義的辛亥武昌起義中獲得最後的勝利而創建了中華民國。 在中國同盟會中,其實有不少客家籍成員,例如:早期同盟會成立之初,即受到許多客家籍留日學生的積極支持。當時在日本入會的客家籍人士有
29 位。再者,根據早期創設同盟會會員何天炯所保存之《中國同盟會成立初期(乙巳、丙午兩年)之會員名冊》,在同盟會創立的 1905 年,總共有 48 位客家籍人士入會,人數相當多,且在同盟會裡擔任重要職務者也不少,例如:謝逸橋、謝良牧昆仲(廣東嘉應州客家人)。他們兄弟倆在後來孫中山於馬來亞庇能(今馬來西亞檳城)召開「庇能會議」,決定發動
1911 年「廣州三二九之役」(又有人稱「黃花崗之役」),在決策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之角色,而「黃花崗之役」 86 烈士中有 34 位客家人,且多為天地會成員,此顯示出天地會中的客家人對於孫中山革命起義是相當積極參與和支持的。
一、從歷史學來探討會黨與中國近代革命運動,進而強化洪門/天地會研究 洪門/天地會是在華人社會中頗為盛行的一種秘密會黨。歷史學界對於會黨研究相當重視,且對於會黨在孫中山所推動的中國革命運動中之角色與重要性頗有研究。再者,歷史學界對中國政黨之最早出現,已確認是在清末的資政院。因此,吾人對於洪門/天地會研究,必須結合歷史學研究,透過科際整合來強化洪門/天地會研究,進而建構「洪門學」。 二、從政治學來探討中國近代政治中的會黨、派系及政黨,進而強化洪門/天地會研究 在政治學中的會黨或派閥或派系或朋黨,與「政黨」不可混為一談,彼此是不同的。因此,吾人對於洪門/天地會研究,可多借用政治學的相關學理(包括概念)來強化洪門/天地會研究,進而建構「洪門學」。 三、從孫中山研究與客家研究探討會黨與中國近代革命運動,進而強化洪門/天地會研究 今日,吾人若要進一部探討洪門/天地會研究,進而建構「洪門學」,未來似乎可從孫中山研究中所常談論的孫中山與洪門/天地會之關聯,以及客家研究中常討論的孫中山與客家之關聯、洪門/天地會與客家之關聯,來探討洪門/天地會與客家在孫中山革命運動中之關聯。因此,關於洪門/天地會研究,吾人亦可結合孫中山研究和客家研究,來強化洪門/天地會研究,進而建構「洪門學」。
天地會在福建、廣東、臺灣、南洋(今東南亞)等地有不少組織與據點,特別是在亞洲、美洲等地,有華人移墾較長久的地區,通常過去多曾有過洪門/天地會的組織,以協助華人在國內外進出與發展,且正的作用多於負的作用,在孫中山推動中國革命運動的過程中,若以11次革命起義來作為檢驗指標,可以說:孫中山的在11次革命起義行動中,天地會成員是無役不參與,不但出錢出力,且犧牲性命在所不惜,為中國革命和創建中華民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中天地會中的客家籍成員(廣東、福建及海外客家人),在孫中山所推動的中國革命運動中,無論是在興中會時期,或是同盟會時期,亦和其他華人一樣,共同參與了孫中山所推動的中國革命,故曰:天地會與客家人在孫中山革命中實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且在多次的革命起義中天地會與客家人皆參與了孫中山所推動的革命運動,天地會、客家與孫中山革命三者之間具有相當關聯性。
參考文獻
邱榮舉、謝欣如,2009,〈論臺灣客家人的社會與政治發展〉,收錄於邱榮舉、邱榮裕、謝欣如,《臺灣客家研究:政治與歷史》,臺北:南天,頁89-131。
邱榮舉,2010,〈論天地會、閩南客家及林爽文〉,「2010林爽文文化祭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洪門天地會青蓮堂發展協會,2010.9.18。
麥留芳,1985,《星馬華人私會黨的研究》,臺北:正中。
黃建淳,1988,《新加坡華僑會黨對辛亥革命影響之研究》,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學會。
戴興明,1988,〈國父與鍾木賢〉,《客家風雲雜誌》,第8期,1988.6.1。
顧 朋,2008,〈孫中山在中國革命運動中與客家之關係〉,「2008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8.11.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