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洪門
“看過金庸的《鹿鼎記》吧!書中對天地會、陳近南的描寫其實就是來自洪門,隻是小說中加了許多戲劇性的創造。”何俊元與中通社記者初次見面,先從大家耳熟能詳的武俠小說入題,談及洪門歷史及與中山先生、辛亥革命的關係。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洪門”,何俊元介紹,洪門又稱天地會,一般認為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反清復明組織,融合儒釋道三種對中華民族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團結大批志同道合的基層民眾。“洪門的本質就是一種以虛擬血緣關係組成的社會組織,目的在於成員之間要互助共濟。”
據介紹,清末有大批閩廣一帶的沿海居民遠赴海外謀生,以緻洪門在美加、東南亞等地區快速發展,成為強大的有生力量。“人飄泊在外,不團結根本沒有活路”,何俊元說,清末的美國華人圈子內,十有八九是洪門兄弟,“有了洪門的紐帶,大家就是兄弟,在困難中如一家人一樣互助扶持。”他說,這種在困難中患難與共的精神使海外洪門兄弟十分團結,因此在革命開始時一呼百應,成為推翻帝制的強大力量之一。
“孫大哥”號照海外華僑捐錢捐命
何俊元續稱,孫中山先生在1904年在美國加入洪門一個分支緻公堂,並受封洪棍(元帥之意,有統領幫眾之權責)一職,從此,中山先生便被洪門中人尊為“孫大哥”。歷史資料顯示,孫中山先生加入洪門後,積極宣傳革命,並改組緻公堂及起草《美洲緻公總堂八十條公章》中,首次鮮明地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政治主張,動員洪門兄弟參加辛亥革命。
據了解,洪門在中山先生的推動下實行“堂務改組”,使海外洪門更具組織性及更深刻認識到革命的重要性。何俊元說,於是海外洪門對內地的革命是“有錢捐錢,有命捐命”,所以孫中山先生曾經說:“華僑是革命之母”。據查,海外洪門籌集巨額經費支援國內革命,僅1910年至1911年間,美洲緻公總堂就為國內起義籌款抵押大廈5座,捐款數十萬美元助餉革命;加拿大洪門緻公堂甚至把該堂的公產抵押,得到的錢全部捐獻給國內的革命鬥爭。而著名的黃花崗之役中,衝鋒陷陣、獻身捐軀的72名烈士中,就有29位是海外華僑和洪門弟兄。
時至今日,無需反清復明,也不再需要革命,今天的洪門新使命又將是如何?何俊元說,中山先生提倡民族團結、世界大同,但今天兩岸分治,仍未算達到中山先生的終極革命目標。據介紹,新時代的洪門將透過文化創意的新手法,用豐富及具神秘色彩的洪門歷史資源,為兩岸交流開創新章。